搭上藍皮解憂號,來一趟提前下車之意外驚喜

Text and Photo:下港女子 ( 原文刊於NO.01「知森」)

台灣鐵路已停駛的藍皮普快車於2021年末以「藍皮解憂號」之姿重新發車,過往的慢速在瞬息萬變的當代,成為求之不得的優勢,人們希望能在時光的吞吐間,多攫取一把悠閒。搭上藍皮解憂號,擅長書寫主題性旅遊的作者下港女子,以真誠溫暖的筆調記錄各地風土民情。認為身在被自由眷顧的時代,地方文化從來沒有絕對樣貌,攤開來看滿是庶民日常的風格拼貼。

下港女子

旅程並非是地標數加總的數學題,比較像排列組合自己的身體感知,從細微之處,步步揭開全新視角。

儘管已搭乘火車前往台東數次,但南迴鐵路的沿途景致,在腦中的模糊程度恰巧與自強號的車速成正比。為了擦去記憶裡的朦朧,我從嘉義出發,藉由兩天一夜的藍皮小旅行,迎向鮮明。

藍皮解憂號有兩個出發點——枋寮與台東。定居在嘉義的我,一早便南下抵達枋寮的「藍皮意象館」,領一杯藍得透亮的迎賓飲品,接著搭上藍皮解憂號奔向台東,收攬沿途特色車站。

行徑之間,是各種身體感的剪貼。先是用力壓下卡榫,將車窗拉開,迎接在速度間亂竄的風。緊接著耳邊交錯導覽機傳來的詳細解說,還有偶爾穿插的冷笑話。才剛適應眼前變化多端的藍色海景,冷不防地又被丟入山洞裡的轟隆,被昏黃的燈光溫柔包圍。當明媚的風景再度映入眼簾,導遊也順勢遞上搭配南迴風光佐料的鐵路便當,與滋味清甜的南國水果盒,平時再怎麼緊繃的腦袋,此時也失去防守能耐,精神越來越鬆弛。

原來,也能這樣到台東。

回程列車,我跟著導遊在金崙下車,參加完部落耆老的導覽,捧著熱呼呼的小米甜甜圈與酸甜的洛神花茶,在火車站前告別藍皮,自行探索部落。先是散步至在推廣排灣族羊角鉤技藝的「線織屋」讚嘆傳統工藝,再到教堂對面的「黑手咖啡」喝一杯黑咖啡,晚上則造訪不遠處販售風味餐的「嘎努食堂」,酥炸過的飛機菜令人難以忘懷。

這樣的安排其實並非藍皮既定的枋寮、台東來回之旅,而是一趟「提前下車」的旅程。乍看之下似乎沒什麼邏輯,但到頭來,旅程並非是地標數加總的數學題,比較像排列組合自己的身體感知,從細微之處,步步揭開全新視角。

圖片左至右:金崙部落導覽 / 金崙教堂 / 嘎努食堂

在這趟藍皮解憂號的各式場景,我將場域的形狀與累積的情感交岔剪黏後,依序放進生命軸線的資料夾,貼上『解憂』的識別索引。

隔日,我騎著機車前往太麻里,繼續探索南國俯拾皆是的生猛張力——如獨具一格的「搶魚文化」。搭乘藍皮解憂號時,可眺望太平洋海面上一圈圈的定置漁網,利用潮流與魚群順著壁面游的特性,讓特定數目的魚蝦游向最終的集魚箱網,屬於願者上鉤的友善漁法。若想要一探究竟,位於太麻里的「三和定置漁場」,每日會利用竹筏出海實施收網作業,並於粉絲專頁公告上岸時間,不少人會前往搶魚,等待新鮮的魚瀑布一傾而下。

圖片左至右:定置漁場

像是沿路散落的南迴藝術季展品。

山的綠、海的藍,全成為公共藝術的萌發之地,近年台東縣政府邀請藝術家與當地居民,以在地的自然景觀與人文底蘊作為藝術創作的核心,透過田調、選址與作品呈現,形塑出地景的記憶點。這些作品彷彿是旅途的逗點,只要見到大型的裝置,停下腳步就對了。這裡沒有美術館的紅龍,而是讓我們這樣繞著兜著,藝術品背後的景深,是放不進口袋的台東美景,必須緊緊深烙腦海。

南迴公共藝術

像是認真生活後熟成的咖啡與料理。

金崙部落的「力卡咖啡」與瀧部落的「芙瀨實驗廚房」,拿捏著當地青年生存與生活的平衡,秉持著對部落的低度打擾,用最簡單且質性良好的食材,體會南迴的甘醇。站在力卡咖啡門口,便能望向被山洞框進的海景,來杯刺蔥拿鐵搭配浪花拍打,悠閒滿載。芙瀨實驗廚房則是預約制的當季無菜單料理,從沙拉、前菜、湯品、主菜到甜點,道道被陶藝器皿別緻地襯托出溫潤口感。最喜愛的料理是其中象徵感情緊密的獵人燻肉,如日子甜美的收穫,又如芙瀨的排灣族發音原型,好Bulai(不錯、美好的意思)!

圖片左至右:力卡咖啡 / 芙瀨廚房

在這趟藍皮解憂號的各式場景,我將場域的形狀與累積的情感交岔剪黏後,依序放進生命軸線的資料夾,貼上「解憂」的識別索引。當藍皮解憂號通過隧道時,黑暗的包覆讓窗面猛然變成一面黑漆漆的鏡子,裡頭反射的臉龐藏有悸動的靈魂,在緩緩前行間,我們都與出發前的自己不同。

來一趟藍皮自由行(枋寮出發)行程參考:

第一天

10:30 藍皮解憂號於枋寮發車(去程)
13:53 藍皮解憂號於台東發車(回程)
14:33 金崙站下車,參加部落導覽
16:00 自行探索金崙線織屋與黑手咖啡
18:30 於嘎努廚房用餐

第二天

08:00 造訪三和定置漁場,漁船上岸與開賣
09:00 欣賞藍色迴旋公共藝術
10:00 力卡咖啡
11:30 於芙籟實驗廚房用餐
14:20 回金崙車站追藍皮、拍貓咪
16:30 賦歸

▍《LA LISTO》實體刊物年度訂閱

RELATED
STORIES

相關文章

從事藝術工作超過二十多年,仍樂此不疲的胡朝聖因為工作而旅行;但卻也在旅途中透過文化和生活的對照,了解世界也更認識自己。「我喜歡用走路,發現城市的種種,」剛從土耳其度假回來的胡朝聖說,透過土地、食物和人的體驗和比較,對他來說勝過任何觀光景點的打卡和物質享樂。
從第一位投入「藝術玻璃」的華人藝術家,到以「瓷器」翻轉人生創作的「八方新氣」創辦人王俠軍;無獨有巧,這「八方」正代表著天南地北的遼闊行旅和人生體驗的見証。
歷經金融業,不改初衷,勇敢實踐美感夢想的蘇崇文,因為愛上京都,進而毅然遠赴他鄉學習日本茶道與抹茶甜點,今天,在台灣創立「平安京茶事」,這一切,都因為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