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家詹偉雄:看旅行雜誌的時候,我就覺得我已經在旅行了

Editor:KUO sinsin|photographer :Evan Lin|節錄自LA LISTO X boven 雜誌圖書館《風格旅遊祭》分享會現場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旅行的人,雖然我第一次坐飛機就要從飛機上跳下來,我的朋友都知道這個故事,因為我在當兵的那個關鍵時刻,經歷了台灣最關鍵的轉折的前期,台灣沒有開放觀光,不是想出去就能出去,外匯也是有管制的。

所以我在去大學當兵時,被安排到台灣的空降部隊,從當兵到退伍總共跳了九次傘,那是很美好的經驗。我第一次坐飛機出國,是中國探親開放所以我帶我媽媽經過香港,去了湖南長沙去看我的老家。我非常喜歡旅行。

常人與探險家的旅行中間

甚至,我有一陣子其實在看旅行雜誌的時候,我就覺得我已經在旅行了,雖然我的身體沒有移動,但是我的心智已經出去了,這跟我從小到大我活在一個處處壓抑我的世界有關係,所以旅行對我來講就是下意識的要離開。

到了中年,我的旅行有一點轉變,從逃離變成我要去追求什麼。我讀到英國的博物學家華萊士(Alfred Wallace),他的《馬來群島》遊記,他花了七年半的時間,在19世紀的中期循著當年達爾文或洪保德模式,他去到一個未開化的地方,發現那裡海維人認識過的動物跟植物。我發覺我人生的後半段,絕不是認識的激情的擁護者跟實踐者,所以我去哪些地方,是想要認識萬物即便我們到了20世紀21世紀,我們再也沒有像達爾文或者是華萊士那個時期,有那麼多的未知的物種等著你發現。

在1992年,我離開《天下雜誌》的時候,帶著三本地圖去歐洲做了一百天的旅行,還碰到了在巴爾幹半島發生的塞爾維亞的跟克羅埃西亞的南斯拉夫內戰。後期我的旅行,就比較是把自己拋擲到一個陌生地,我內在是追求著一種困難跟痛苦的旅行,倒不是我太作賤自己,而是說你唯有遭遇困難,唯有身體可能面對某一些痛苦,你才真正進入了那個旅行的地方,譬如說你預約了旅館放你鴿子、或者說你錯過了最後一班車…,你都必須要加以盤算,所以我自己覺得我現在是游刃於常人與探險家的旅行中間,那不是我的技巧更高,而是我的人格更成熟了。

是雜誌人也是文化評論的詹偉雄,熱愛閱讀、旅行,近年身體力行投入登山,並製作紀實節目《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充滿哲學卻不失幽默的言談,在分享會現場帶來他觀察社會現象的思考和反思。

《王子》雜誌九歲的小記者

我從小就是一個雜誌的愛好者,小時候我的母親給我人生最大的第一筆紅利,就是讓我可以訂閱《王子》雜誌。在我八歲的時候,每一個月就在期待雜誌要寄來的那前三天,我的心就在那邊亢奮。那是認識世界的啟蒙書,譬如告訴你恐龍是什麼、連載亞森.羅頻跟福爾摩斯的偵探漫畫,在那個年代裡面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吸引我,雖然從小成績一直不錯,但老師從來不認為我是好學生。就在九歲時,我成了《王子》雜誌的小記者。

《王子》雜誌創刊號於1966年12月15日發行,是當年許多年輕讀者認識世界的啟蒙書籍。|Photo courtesy: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後來我一直在雜誌產業做編輯。如果你問我雜誌與旅行是什麼?對我來說,它們的共同點都是「Self-Fashioning」,Fashion就是時尚加上「ing 」;「Self」就是自我,我把它稱之為「自我塑造」或是「自我教養」的工具或方法。我喜歡實體雜誌,網路世界唯一沒有辦法撼動的事,是人們對故事的需要,因為故事是「 self-Fashioning」裡面最重要的自我。那就像是我們對自己說了一個故事,所以我們希望別人說說一些故事,然後我可以把它擺進去,當作自我的一個歷練。也許是我被他說服了,所以我就起心動念去了那個地方,那即便沒有說服到我,也讓我享受躺靠在沙發椅上閱讀的過程裡面。

現在大部分的雜誌其實都不值得讀,現在都變成工具型雜誌或是活動型雜誌,那真心能夠靠雜誌訂戶的錢活下來的雜誌,一定是進入到讀者的生命裡面,變成心靈伴侶的雜誌。

Q:下一次的旅行計畫?

詹偉雄:今年我計畫一件事 ,就是想要從葡萄牙的里斯本開始往東一直走,一直走到伊斯坦堡,也就是地中海的沿岸,為什麼要這麼走呢,因為我想要好好了解一下天主教文化。另外今年吸引我最大的旅行動機是,我從1972年開始看世界杯足球賽,每四年我都會被這個運動所著迷,如果你們有看這屆世足賽的話,會發現阿根廷從不被看好,直至最後靠著各種陰錯陽差的機遇最終拿到了冠軍。我甚至想說下一屆世足賽,我應該要親身到現場去看。

Q:您常常到日本旅行,分享三家讓您印象深刻的住宿體驗。

詹偉雄:

一、北海道的新雪谷町的「坐忘林」旅館:在北海道時,我們的選擇就是要充分享受這個旅館,它給你完全不凡的體驗。它是有15個以Villa型態客房,每個房間都有自己的溫泉區域與面向樹林的露天風呂。外湯它是一個S型的構造,面對3600棵白樺木,所以冬天去的時候大雪積下來看著雪花一片一片在樹林這樣落下來。它的餐點也非常的厲害,吃飯的地方都是獨立的隔間。公用區是一個大的圖書館,還有一個大的酒吧隨便你喝。

二、大分「山莊無量塔」:雖然很貴但是我們都會想要再去。

三、岩手縣「山人」:我的日本的旅行就是專門去找小宿,小宿就15個房間以下的小宿。可能在京都或東京大城市附近,需要另外搭慢車到那個地方,下車時的月台可能是無人的車站。我的小宿策略永遠是盡量多用它,因為每一個小宿它都很特別,可能是所在的位置跟環境,有的可以去山上或河邊走走。山仁最讓我印象深刻是它的料理,我們一進去check in的時候,就看到魚竿上吊著煙薰肉,成了晚餐時的風景。

岩手縣「山人」顧名思義就是「山中的人」|Photo courtesy:yamado

Q:在《風格旅遊祭》分享會上,您提到大家都喜歡異國感,那麼台灣最有異國感的地方?

詹偉雄:山上對台灣人來講就是進到另外一個國度,讓人覺得那不是台灣。

一、嘉明湖:雖然很多人去,但是它真的好漂亮。

二、大水窟山:它旁邊有一個水池, 一個山屋在那個大草原上面, 它看起來不太像是台灣的山。

三、池上:上面以台灣的高山為例,如果是城鎮的話,我覺得池上有點像日本。

四、TUGA葡萄牙餐廳:都市裡的空間的話, 台北這家葡萄牙餐廳對我來說異國情調最重。

Q:近期喜歡的旅行雜誌,讓您放在書櫃收藏?

詹偉雄:

一、《THE TRAVEL ALMANAC》:探討所有的事物,往極端去探討你會知道最終要求的極致是什麼。這個雜誌的編輯團隊從頭就相信旅行最終的事情,是我們要得到最真摯對目的地的那種切身體驗。通常每一本雜誌針對五個人,做深度長文章的訪談。從一個人的心靈深入理解, 回過頭來面對自我的反思,在各式各樣在旅程中發生的事、所做的某一些reflection(反射),把它整理起來也可以變成一個旅行雜誌。

像這一期封面人物是Charlotte Gainsbourg,訪談她從巴黎搬到紐約,到了紐約發生了哪些改變。這本雜誌有許多很抽象的事物,我把它稱之為旅行雜誌的類型小說化,雖然不會吸引到很大的群眾,但是你可以找到的一個分種。

二、《SUDETRACKED》:首先看封面,你就知道這個旅行是要做什麼事了,他要你先飛機到安克拉茲,然後在那邊可能住個兩天,你要預約一個八百公里外的一個農場主人,然後他開著水上小飛機來安克拉茲來接你去那裡,接你放到那裡之後他就飛走了。它非常聚焦都是帶你到比較困難、痛苦的旅程,但是卻可以給你深刻救贖的地方,我現在的生命情境裡面,我就進到這個分眾裡面了。

三、《Another Escape》:跟《SUDETRACKED》封面說故事一樣。它的封底是沒有廣告的,所以你會知道它完全是靠著訂戶支持它的,這跟我們過去當雜誌還作為一個大型的啟蒙工具的時候,有巨大的廣告客戶支持是不一樣的。另外他的分眾裡面,是希望在這裡面看到所有的人是跟我有同樣的 對孤獨命運的偏好,你跟我在這個領域裡面進到大自然世界。我看這樣的雜誌跟我的生命情節是一致的,我得到各式各樣的感召跟救贖。

RELATED
STORIES

相關文章

從事藝術工作超過二十多年,仍樂此不疲的胡朝聖因為工作而旅行;但卻也在旅途中透過文化和生活的對照,了解世界也更認識自己。「我喜歡用走路,發現城市的種種,」剛從土耳其度假回來的胡朝聖說,透過土地、食物和人的體驗和比較,對他來說勝過任何觀光景點的打卡和物質享樂。
從第一位投入「藝術玻璃」的華人藝術家,到以「瓷器」翻轉人生創作的「八方新氣」創辦人王俠軍;無獨有巧,這「八方」正代表著天南地北的遼闊行旅和人生體驗的見証。
歷經金融業,不改初衷,勇敢實踐美感夢想的蘇崇文,因為愛上京都,進而毅然遠赴他鄉學習日本茶道與抹茶甜點,今天,在台灣創立「平安京茶事」,這一切,都因為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