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不膩的Francis Alÿs:旅途與遊戲,貫穿成長與藝術生涯的主旋律

Text:KUO sinsin|Photo courtesy:北藝大關渡美術館


《玩不膩─法蘭西斯‧艾利斯個展》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3月12日|週二至週日10:00-17:00(週一休館)

展覽地點:關渡美術館(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一號)


那些關於遊戲與旅途的寓言之所以迷人,或許與脫離線性時間存在的自然狀態有關。長居墨西哥的法蘭西斯‧艾利斯(Francis Alÿs),運用作品在充滿偏見和需求的現實世界中,戲謔地捕捉真相。在關渡美術館的個展《玩不膩》,「玩不膩」,往往不求邏輯和效率,意味著時間和空間上的錯位,遊戲則在不斷的重啟和反覆的跳躍之間得以實現。自90年代起,艾利斯就身體力行地遊走各個國家,他曾在採訪中提及,與其藉由檔案來還原對一個地區的認知,他更偏向無數次的「干預」,來對現實的慣性提出質疑。

居住在墨西哥的比利時藝術家法蘭西斯‧艾利斯(Francis Alÿs),擅長運用詩意的手法,從近在咫尺但無關緊要的事物中提取隱喻。|Photo courtesy:Martijn van Nieuwenhuyzen

城市漫遊者,從主角是自己轉移到兒童身上

艾利斯早期的藝術實踐中,最耳熟能詳是推著冰塊行走的作品《實踐的悖論1(有時行動只能引向虛無)》(Paradox of Praxis 1: Sometimes Making Something Leads to Nothing,1997),看見行動與虛無、時間與空間的張力。在巴西聖保羅,他提著一罐滲漏的顏料在畫廊周圍閒晃,最後沿著痕跡回到畫廊,最後作品《漏》(The Leak,2002),將空罐懸掛在展覽空間內。

接著,他帶著一罐底部穿孔的綠漆,行走在耶路撒冷的停戰邊界、用身體的移動畫下作品《綠線》(The Green Line,2004)。對艾利斯而言,他關注的是地緣政治關係及其浮動的張力,涵蓋了地理上的分界點,無論是公民身份的邊界、公共空間與私密性的界限,到實踐與結果的不一致,體會到一些新的含義。這些理解與他的生活經歷有關。

1986年,任職建築師的他移居墨西哥城,這座城市有著複雜密集的人口流動與結構,外來者與當地人的身份,形成曖昧模糊的碰撞,促使他以循序漸進的藝術實踐,去干預與參與當地的社會生活,從而建立對話。在他看來,這是他面對城市環境相對直接的回應。過往創作中,他常常被童話故事情節和兒童繪本的視覺深深吸引,始於1999年的《兒童遊戲》(Children’s Game)系列短片,可以說把他的世界觀與藝術實踐,進行了相互應合。 

《兒童遊戲 #2:打水漂》(Children’s Game#2:Ricochets,2007)

《兒童遊戲》(Children’s Game)系列短片,艾利斯走訪了許多大不相同的城市,以旁觀者的視角,在不同的公共空間,誠實記錄了當地孩子們的遊戲場域及方式,他曾在受訪時說:兒童遊戲為作品帶來的靈感不是腳本,而是機制,明確的規則及背後荒謬的邏輯,但是這些規則本身沒有什麼意義。我不擅長定義創作目的,但能從這些遊戲中清楚地看到限制。兒童遊戲就是這樣,一旦違反遊戲規則,參與者就會開始抱怨。當然有時規則也並非那麼清晰,但對遊戲內外的狀態有著明確提示。

這些兒童在約旦貧瘠的街頭玩彈珠、在阿富汗的廢墟裡放風箏、在摩洛哥的海邊丟石子、在伊拉克的難民營裡玩跳房子,孩子們靠著玩遊戲打發時間。鏡頭之下,是日常生活也藏著隱喻本身,艾利斯借作品討論的核心話題,不止童年回憶和文化傳承。部分遊戲的流通和變化,是否能被看作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地緣政治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又是否在這些街頭遊戲中,得到了印證?兒童遊戲是否能夠作為某種歷史檔案,見證人類社會的變遷?

艾利斯說作為藝術家,他感興趣的點是兒童遊戲的普遍性,因為兒童遊戲不多,但它們往往有著許多變化。他舉例一個很好的例子是「跳房子」,它有無數的變體,但在他所了解的許多文化中,基本機制都是相似的。一些兒童遊戲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得以留存,而新的想像也在傳播的過程中,重新組織著穿越世界的張力。與此同時,作為觀察者的艾利斯也敏銳地意識到,以非物質遺產形式存在著的兒童遊戲,或許在地球上的很多地方,未來將失去流傳下去的可能。

《捲帶—放帶》(Reel-Unreel,2011)為第十三屆卡賽爾文件展製作,於阿富汗拍攝。作品靈感來自藝術家對兒童街頭遊戲的興趣,他曾在巴米揚和喀布爾看見孩童用棍子滾動車輪框的技藝。這個標題也隱喻西方媒體所傳達的阿富汗真實/非真實形象,包含阿富汗的生活方式,以及當地人民如何逐漸被非人化,並在幾十年的戰爭後,成為西方世界眼中的虛構情事。而在這部作品中,「真實」成為了「電影膠捲」,因為在喀布爾古城起起伏伏的街道上,孩童們滾的是電影膠捲。

艾利斯自認自己不是政治藝術家,只是通過工作對周遭發生的一切進行回應。「我對形勢的關注遠遠勝過對作品在美學層面上的追求。作為個體,我需要處理身份的問題,需要處理社會經濟層面上的問題。有些作品可能對這些話題的反射回應比較直接,但是我嘗試用詩意包裹作品,我希望觀眾可以先看到故事,發現寓言,然後再去感受它背後強烈的引申意義。」

《玩不膩─法蘭西斯‧艾利斯個展》其作品《遇河之前莫過橋》在關渡美術館展場一隅。Photo courtesy:北藝大關渡美術館

▍《LA LISTO》實體刊物年度訂閱

RELATED
STORIES

相關文章

從事藝術工作超過二十多年,仍樂此不疲的胡朝聖因為工作而旅行;但卻也在旅途中透過文化和生活的對照,了解世界也更認識自己。「我喜歡用走路,發現城市的種種,」剛從土耳其度假回來的胡朝聖說,透過土地、食物和人的體驗和比較,對他來說勝過任何觀光景點的打卡和物質享樂。
從第一位投入「藝術玻璃」的華人藝術家,到以「瓷器」翻轉人生創作的「八方新氣」創辦人王俠軍;無獨有巧,這「八方」正代表著天南地北的遼闊行旅和人生體驗的見証。
歷經金融業,不改初衷,勇敢實踐美感夢想的蘇崇文,因為愛上京都,進而毅然遠赴他鄉學習日本茶道與抹茶甜點,今天,在台灣創立「平安京茶事」,這一切,都因為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