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家周書毅的「有感清單」:逐舞蹈而居,在當地尋找在地生活的平衡及動力

Editor:KUO sinsin Text:葛亦陶|Photos courtesy:周書毅

如果在新舊交替之際,人們都不免思考過去的一年做過些什麼,達成哪些目標,那麼隨著疫情造成的恐懼陰影逐漸淡去,我們能夠追想的範圍或許也會更遠。比如說,一路追憶到大流行爆發的2020年。至少目前在衛武營擔任駐地藝術家的周書毅是這麼做的。

「其實我沒辦法回想自己為什麼在那個時間點會接受衛武營的邀請,以及當初是怎麼去構想創作和影響力的實踐。」也許就是一廂情願,認為在疫情下人們仍然需要舞蹈吧。這點念想也反映在他對「波麗露在高雄」的未來規劃上。《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是藝術家2006年於高雄「亞洲青年編舞營」的創作,歷年來多於戶外公共空間演出,2022年的「波麗露在高雄」周遊高雄各區,單在這一年中便演出二十八場,該計畫也預定2024年重返劇場,將舉行首次售票演出。

從免費公演到售票演出,比起創作者的號召力,也許更大的考驗是涉及地區消費者對付費藝文活動的進場意願。周書毅認為,告個段落才能看到三年培力給城市帶來的成長,告個段落,才有餘裕和參與過活動的觀眾溝通。「我想瞭解,為什麼他們會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付出時間來欣賞現代舞?以前大家看雲門,有部分是被雲門為國爭光的文化象徵意義打動,但提到波麗露,我會希望欣賞過它的人,最終回歸到對自己的認同,無論那是基於品味、身份,還是真的愛上了這種形式的演出。」

檢驗城市的居民在承平時期對舞蹈的需求,或許就是周書毅下一座要翻越的山嶺。山的意象,部分來自他在駐地後發現境內有多座郊山,顛覆原本「港都高雄」的印象,部分也因為對觀察角度的自覺。「第一次抵達某個地方,你一定只能看到它的部分風景,比較扁平的面向。光用看的,你會誤以為要爬過它不很吃力。直到發現它原來有地形起伏,有斷崖有溪谷,才會明白自己在這裡的人生還有很多事情要經歷。」

「藝術就是絡繹不決的挑戰。」周書毅這麼說。

周書毅的2022年,還有一座名為以色列的山。那也是他在杜塞道夫舞蹈博覽會後,第二次以策展人身分進行國際參訪交流。行前,身邊朋友紛紛推薦景點,甚至地圖和交通方式都準備了。實情卻是九天的行程有七天半都用在舞蹈交流。許多時候他與那些風景盛地的關係是隔得遠遠的,在通勤期間用手機相機不斷放大倍率觀望,但誰說那不能是一種接近以色列的方式。

如果舞蹈語言是創作者對文化和駐在地的瞭解,那麼與出身以色列不同地區的舞者接觸,欣賞舞作,便無異於親身拜訪他們的故鄉。「對我而言,不管是參訪也好,私人旅行也好,那都更接近城市移動而非普遍意義上的旅行。城市移動就是文化移動,去到異地要做的是文化交換,甚至更深入一點,身份上的交換。」

書毅聊五天四夜在以色列的臺拉維夫Suzanne Dellas art center的 International exposure,看了14個完整演出,大中小型的劇場正式節目。聽了13組創作提案,都是創作者自己對未來的期待。所有的活動都圍繞在這座藝術中心,從作品看見以色列屬於這裡的文化與被世界牽動身體語言。

「以這次國際交流來說,對方可能因為我的介紹,進而想帶著身體來台灣,我也格外察覺到自己身在以色列,察覺到這座城市有多接納我的身體——但我不否認,這種撫慰感多少跟那裡到處都有素食食物選擇有關,雖然裡面賣的是我不熟悉的鷹嘴豆泥!」周書毅笑著說。在當地尋找當地生活的平衡,這道法則放在高雄或以色列都適用,如同你我,會在下一個降落地點延續此前的學習、工作又或者事業。而周書毅比較特別之處,是他隨著舞蹈選擇而在各個城市落腳。二者的差異只存在於跳舞無法像複製店面般順理成章的啟動,勢必要找到非在當地創作實踐不可的事情。

「我覺得自己在城市裡就像計程車司機,保持移動,發現新的道路。不管靠不靠導航,都要讓探路過程變得不無聊、不會失去新鮮感。」

2022年歲末,他終於有一段相對清閒的時間。在幾個氣溫特別低的日子裡,周書毅騎機車四處漫遊,經常一騎就是三十分鐘以上的路程,也觀察到不過四五個公車站遠的距離,地方上的人的步調、社區的氛圍便有顯著的落差,令人發現自己不屬於這裡,須要重新融入此地。

「原來,你身在一座城市是可以不斷地離開又不斷地融入。當這種感受被喚醒時,生活動力就來了。」

Q:有做清單的習慣嗎?如果有可以列舉最常做的清單

一、回顧清單

二、創作清單

我會做回顧清單,手機裡則存著創作清單,剛好一個面對過去,一個面向未來。前者用來檢視自己還沒整理的創作,像提醒回看2006年的波麗露紀錄資料並進行書寫,創作清單則是一份介於構思與雛形的LIst,比方其中有一則寫道「沒有裸體的必要」,它不是作品的名稱,卻已經是確定了探索方向的概念。有時候我會在它們後面加註預定完成的年份——目前已經排到十年後了!如《無用之地》、《波麗露在高雄》都曾經在清單上,其中有些點子可能永遠也不會實現,但如果創意概念是孤魂野鬼,我會希望它們不要無家可歸,至少在手機裡,我可以保留一個角落給它當暫時的棲身之所。

Q:您自己2022年很豐盛,許多檔的展覽與活動,當中最有感觸的是?

一、2022 Mattauw 大地藝術季:萬物議會《無用之壩

二、「島嶼連結:身體上線

三、《駐村計畫7號101號房》

如果是對我個人的回顧,我會舉近期在麻豆大地藝術季展出的《無用之壩》的演出,2022年我雖然沒有製作《無用之地》的錄像,但受邀在一座無用的壩體下跳了《無用之地》,那是一個非常瘋狂的展演計畫,當下我甚至覺得會死在那裡,現在每次回看都覺得觸目驚心。衛武營舞蹈平台「島嶼連結:身體上線」當然非提不可,它是透過舞蹈去連結南方的藝術、城市與人群的活動;此外就是由我擔任類似二房東的角色的《駐村計畫7號101號房》,我邀請藝術工作者進駐即將消失的台北國際藝術村,藉此回應這個曾被賦予意義的空間。

2022 Mattauw 大地藝術季:萬物議會《無用之壩》,我在嘉義阿里山上,身體溯曾文溪水源而上,在福山壩前起舞。
《駐村計畫7號101號房》是我很喜歡這一個計畫,創造駐村中的駐村。如果有一個空間可以管理,我想我會做一個藝術村,讓空間可以讓藝術在此誕生的地方。|photographer by 林明彥

Q:如果外國朋友來台灣,您會帶他到哪些地點認識這個城市?

一、台東:選點離車站越遠越好,比方長濱、成功一帶。

二、金瓜石:因為我在那邊住過七個月,有講不完的故事。

三、高雄:畢竟它有全台第二大城市的氣勢,我又是衛武營駐地藝術家,可以好好解釋一下藝術中心與城市的關係。

四、台南:能看到新與舊的交會,但話說回來,不可能有人帶外國朋友遊覽卻偏偏繞過台南吧!

LA LISTO》實體刊物年度訂閱

RELATED
STORIES

相關文章

從事藝術工作超過二十多年,仍樂此不疲的胡朝聖因為工作而旅行;但卻也在旅途中透過文化和生活的對照,了解世界也更認識自己。「我喜歡用走路,發現城市的種種,」剛從土耳其度假回來的胡朝聖說,透過土地、食物和人的體驗和比較,對他來說勝過任何觀光景點的打卡和物質享樂。
從第一位投入「藝術玻璃」的華人藝術家,到以「瓷器」翻轉人生創作的「八方新氣」創辦人王俠軍;無獨有巧,這「八方」正代表著天南地北的遼闊行旅和人生體驗的見証。
歷經金融業,不改初衷,勇敢實踐美感夢想的蘇崇文,因為愛上京都,進而毅然遠赴他鄉學習日本茶道與抹茶甜點,今天,在台灣創立「平安京茶事」,這一切,都因為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