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間教堂式建築風格書店:繼續滋養人類的靈魂,成新一代的藝文空間

Text:Oslo 31

教堂式建築具有獨特的美學魅力,它們通常是高大而威嚴的建築物,這些建築物往往有著複雜而繁複的結構和華麗的裝飾,表現出人類對於宗教信仰和藝術追求的崇敬和敬畏之情。當它改造成現代圖書館,會是什麼模樣呢?阿根廷詩人波赫士曾說過:「如果有天堂,那裡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從荷蘭到加拿大,5間從教堂圖書館、書店,讓人們得以探索、發現和體驗知識的樂趣。

荷蘭 茲沃勒-Waanders In de Broeren

Photographs by Joop van Putten, Hans Westerink

位於荷蘭茲沃勒(Zwolle)的兄弟情誼書店(Waanders In de Broeren),由BK Architecten 建築公司在2013年翻修成一家書店。前身是一座15世紀的老教堂,最初設計到整個施工過程,建築師對於教堂的改造理念保持著謙遜的姿態,成功地設計出了可持續,同時又具有現代藝術特色的改建建築。書店會定期舉辦講座、音樂會、以及展覽。

Photographs by Joop van Putten, Hans Westerink

「一切在尊重教堂原址的基礎上進行。因此,新建的三個樓層被放置在教堂側翼方位的柱子之間,至於中央空間之外。這些樓層的建造與教堂本身的建築無關。也就是說,在未來,增加的樓層可以在不拆除老建築的情況下被拆除。」建築師特意巧思安排。由挪威藝術家 Kjell Nupen 設計的風琴和現代彩色玻璃窗中,全館只使用三種顏色塗抹在原木上,讓空間古典又不失前衛感。

加拿大 魁北克-Maison de la littérature

Photo courtesy:Maison de la littérature

位於加拿大魁北克市的老城區的文學之家(Maison de la littérature),前身是建於1848年的威斯利教堂(Wesley Temple),是魁北克市的第一座新哥德式教堂。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一部分,自2017年完成改建後開業,迅速成為魁北克市內的熱門旅遊目的地。除了圖書館空間外,還擁有音樂廳、咖啡廳、臨時展覽空間、永久展覽空間、常駐作家公寓、創作工作室、放映室、教室以及多媒體工作室。文學之家就在這樣一個生動、溫暖的環境中,為居民、作家和文學專業人士等將文學帶入生活。

Photo courtesy:Maison de la littérature

由建築師Chevalier Morales 改造,為了更加透明敞亮的空間入口,於是在教堂外部造了一座現代感的附屬建築。採用這一創新策略,主要是為了展示、補充和保護現有建築的遺產價值,有效避免了改變建築的原始構成。改造後,以白色為主體的圖書館裡透著自然光線,雕塑般精美的白色螺旋樓梯,凸顯了原始教堂的碩大空間感。保留下來的拱形窗戶和天花板造型,與現代家具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加拿大 魁北克-Monique Corriveau Library

Photo courtesy:Monique Corriveau Library

位於加拿大魁北克市的莫尼克.科里維圖書館(Monique Corriveau Library),以當地傑出女性兒童作家命名。圖書館前身是聖丹妮斯高原教堂(St. Denys-du-Plateau Church),這個充滿活力的造型空間,最初在1964年由已故的 Jean-Marie Roy設計。2013年,當建築師Dan Hanganu & Côté Leahy Cardas Architectes主持改建工程時,出於對原有建築的尊重,幾乎所有的原始結構都被保留了下來。

Photo courtesy:Monique Corriveau Library

為了使建築更具流動感,建築師將窗戶上方的用玻璃面板取代,在兩側加築玻璃擴建部分,與教堂尖塔明亮的白色外表和諧地連結連接在一起。玻璃在白天反射太陽光,晚上則從內向外射出暖黃的燈光,創造出船帆在冰川間航行的幻覺。改造後,中堂包含了圖書館的書架和閱讀、工作區,而附加建築則包含了行政辦公室和社區大廳。這種分離式的設計,使得圖書館在閉館期間,仍可以對外開放社區大廳。

荷蘭 馬斯垂克-Selexyz Dominicanen

Photographs by Roos Aldershoff

被英國《衛報》譽為「世界上最好的書店」的多米尼加書店(Selexyz Dominicanen),建於1294年的多米尼加教堂,由Merkz+Girod Architects建築所改建。建築師們在教堂內一側採用黑鋼搭建了高聳的三層架構,延伸直至教堂拱頂,用以存放書籍。垂直型書架,實現了對教堂空間的充分利用。最高的一層可以乘坐電梯上去,或安置於書架中的步行階梯到達,千萬別錯過從教堂中殿頂部的書架中望出去令人振奮的景色。

Photographs by Roos Aldershoff

儘管教堂已經為現代化使用進行了更新,但仍然保留了許多原始結構和設計元素。在教堂的後端,顧客可以抬頭欣賞經過精心翻修的14世紀天花板壁畫,或是在位於前唱詩班閣樓處的咖啡廳喝上一杯咖啡。書店放置一排十字形的閱讀桌向以前的教堂致敬,任何人都可以坐在那裡隨心翻閱放在桌上的雜誌報紙。

荷蘭 菲赫特-De Petrus

Photographs by Stijn Poelstra

位於荷蘭菲赫特鎮的彼得圖書館(De Petrus),它原本是一幢建於1884年的聖彼得教堂(St. Peter’s Church),由荷蘭molenar &  Bo l  & van Dillen 建築師事務所在2018年改建而來。 同時兼具著圖書館、博物館、餐廳、商店等功能的社區活動中心,面積達3,000平方米。

Photographs by Stijn Poelstra

改造工程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道曲線型的、凌駕於地面的夾層設計,在這個500平方米的樓層中,分佈著數個學習區和會議室,給室內增加更多功能空間的同時,也使得整個教堂看上去煥然一新。在室內,保留了教堂原始的大空間感,同時,夾層一直延伸到教堂的外部,形成了與建築物正面相連的四個亭子的屋頂。改造的另一大亮點是,所有書架均被置於一個軌道系統中,可以滑動到教堂任何一處,以便舉辦各種規模的會議活動,提供適宜的空間。這樣的靈活空間設計,讓圖書館能隨時能變成為大型活動場地。

▍《LA LISTO》實體刊物年度訂閱

RELATED
STORIES

相關文章

從事藝術工作超過二十多年,仍樂此不疲的胡朝聖因為工作而旅行;但卻也在旅途中透過文化和生活的對照,了解世界也更認識自己。「我喜歡用走路,發現城市的種種,」剛從土耳其度假回來的胡朝聖說,透過土地、食物和人的體驗和比較,對他來說勝過任何觀光景點的打卡和物質享樂。
從第一位投入「藝術玻璃」的華人藝術家,到以「瓷器」翻轉人生創作的「八方新氣」創辦人王俠軍;無獨有巧,這「八方」正代表著天南地北的遼闊行旅和人生體驗的見証。
歷經金融業,不改初衷,勇敢實踐美感夢想的蘇崇文,因為愛上京都,進而毅然遠赴他鄉學習日本茶道與抹茶甜點,今天,在台灣創立「平安京茶事」,這一切,都因為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