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LISTO特企《風格旅遊祭》:2023年了,旅行還需要看雜誌!?

Planner:Tina Yang| Design:Yun-Fang Ho|Text:KUO sinsin


《風格旅遊祭》交流分享會

場次一:「新風格旅遊時代」-LA LISTO前世、今生與未來 × 世界的新旅遊雜誌!

活動日期:2023/2/23(四)15:00-17:00

報名方式:旅遊相關產業邀請制

場次二:「世界的新旅遊雜誌」-2023年了,旅行還需要看雜誌!?

活動日期:2023/2/23(四)19:00-21:00

報名方式:線上報名

活動地點:boven 雜誌圖書館(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107巷5弄18號B1)


或許在過去,旅行雜誌是人們了解世界、尋找旅行靈感的主要途徑之一。然而現在,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藉由網路瀏覽各種旅遊資訊和景點介紹,社交媒體也讓各式旅遊經歷,從他人的分享中獲得靈感。那麼,「2023年了,旅行還需要看雜誌!?」《風格旅遊祭》2/15-3/5 限定期間,《LA LISTO》與boven 雜誌圖書館兩位主理人杜祖業與周筵川,共同挑選國內外代表性的新型態旅遊雜誌,集結於店內打造boven 風格旅遊祭書櫃。在2/23 講座分享會時,以「2023年了,旅行還需要看雜誌!?」打開話題,在講座分享會前,兩位主辦人先熱熱嗓子為你作精彩的預告。

更深入的挖掘, 然後提出不一樣的看法

《風格旅遊祭》兩位主辦人杜祖業與周筵川,年輕時因為興趣與工作使然接觸到雜誌。杜祖業記得第一次接觸到雜誌,是國中忽然對釣魚很有興趣,開始看一些釣魚雜誌。進入媒體雜誌出版後,累積豐厚的編輯經驗,對內容編制及排版等等所有細節,無不慎謹、挑惕同時達到美感。他認為網路便利後資訊太多,而太多也會是一個問題 。

「2023年了,旅行還需要看雜誌!?」杜祖業認為被精心篩選編輯過的旅行雜誌有它存在的意義,「如果你相信編輯的品味、相信他篩選的機制, 那我願意看他所篩選出來的內容, 而不是演算法給的內容, 因為演算法只能看你好像喜歡看什麼,但他沒辦法去做像雜誌編輯那樣子的篩選。」他接著說,厲害的雜誌編輯他們本身去蒐集、去整合這些內容的能力,能替你省掉過濾雜七雜八的東西。

「像老牌的旅行雜誌《Condé Nast Traveller 》等等旅行雜誌, 在過去曾經給我不少養分。 因為是國際大集團所以他們可以跟很多非常好的旅行作家合作,無論是故事、文字,當然拍照的部分不用說,因為有很厲害的攝影師、拍很漂亮的照片。我覺得不只是文筆幽默,而是他們去玩一個地方的旅行方式,雖然是精英觀點的文章但不至於太另類。在我後來去挑選一些旅程時,這些內容對我的幫助是大的。」杜祖業覺得旅行雜誌,面對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如果單純是情報、訊息為主的旅行雜誌,其實都面對蠻大的一些生存的壓力。

他舉例在最近這五六年出現一些新的旅遊雜誌,覺得他們可能不見得有能力,可以找那麼厲害的作者寫文章,但他們的重點似乎也不是那麼專精在很優美的文字上面,而是取材上面的新意。杜祖業舉例他近幾年喜歡的《DRIFT》這本雜誌, 是專門介紹以咖啡店為主題的雜誌,每一期以一個城市做介紹如:舊金山、L.A、墨西哥、巴黎等城市,能給當地人或正要去該城市的人,去品嚐該城市有名的咖啡店。用當地的咖啡文化作為切入點,到咖啡店主的採訪,這些主理人的故事創造出這家店與咖啡。

「新型態的旅行雜誌,在某一個旅行的主題上面,他有更深入的挖掘, 然後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他們可能不太在意你要怎麼去旅行,所以他沒有告訴你太多方法該要怎麼去旅行,或你要知道怎麼去旅行。」

每年春、秋兩季出版的《DRIFT》是關於咖啡、喝咖啡的人以及他們居住的城市故事。用咖啡出發繪製城市的地理圖。|Photo courtesy:DRIFT

雜誌,可以延展到很立體

boven 雜誌圖書館創辦人周筵川從小看著週刊、漫畫。年輕時因為當時在東區淘兒唱片行工作,需要閱讀大量的外文雜誌,漸漸從看雜誌是為了工作需求的功能性,慢慢也看出了興趣,索性在台灣開了第一家以雜誌為主的圖書館。

「我們沒有那麼像歐美或日本有這麼久的文化歷史、藝術這些累積,我們很需要往外去尋找各種的資訊,然後去強化這個部分。」周筵川聊起年輕時在東區咖啡店抱著一疊雜誌、翻著大量雜誌的記憶。他覺得雜誌人的個性,是對於各種事物的新東西,有著好奇心然後喜新厭舊的非常快,不過也因為這樣,早期有很多很好的雜誌出現。

他舉例在YouTube正要開始時,讓他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有一本叫《ROJO》的雜誌。它是一個全圖像,沒有文字的藝術雜誌,它收集全世界一些藝術家的作品。讓他很好奇的是這樣的刊物,它可能不是月刊,有可能一年才出一本,這樣還能叫雜誌嗎?他就自己上網去找他們的資料,發現是一個藝術機構,他們有藝廊甚至有藝術節。《ROJO》打破周筵川對於雜誌的想像跟定義,原來「雜誌」它不會只是平面, 它可以延展到很立體,不管是影像的、動態還是實體的活動的展覽,甚至一些工作坊體驗、講座、影像的創作等等,各種立體的延伸。所以周筵川也覺得自己已經在做一本立體雜誌,因為boven 雜誌圖書館就是一本立體雜誌,放在裡面的許多雜誌就是素材是去充實內容。

現在閱讀雜誌的復興,就像許多人開始玩底片機、開始聽黑膠一樣。閱讀旅行雜誌也是必須的,因為大量資料被精心設計與整理過,你在翻閱時更有時間吸收消化。周筵川笑著說,很多時候他的旅行反而是「被雜誌帶著去旅行。」翻閱著旅行雜誌想像下一個旅程;或是因為花蓮、台東甚至是馬來西亞的等外地城市找他合作作書展時,他就需要帶上雜誌起身去旅行。

《 ROJO》2001 年在西班牙出版,以無文字、不定期出刊,以藝術為內容的雜誌。|Photo courtesy:ROJO

2023年,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對於旅行者來說,旅行雜誌是否依然必要?答案在於你如何看待旅行。

對於那些熱愛探索和冒險的旅行者而言,旅行雜誌或許已經不再必要,他們喜歡在旅行中保持著簡單的心態,盡情地享受當下的美好,而非在紙面上尋找刺激和驚喜。這些旅行者會隨性而行,隨時隨地地挑戰自己,自己發現未知的風景和文化。

然而,對於那些注重規劃和安排的旅行者而言,旅行雜誌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旅行雜誌中蘊含著豐富的旅行資訊,包括交通、住宿、美食、景點等等,可以幫助旅行者更好地規劃旅程,讓旅行更加順利和舒適。此外,旅行雜誌的專業評論和建議,也可以幫助旅行者更好地把握當地的文化和風土人情,增強旅行的深度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