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首度亮相!地景與土地對話,重新向鄉村學習

Editot:Poppy G|photographer :林育全 Photo courtesy: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2023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將於2023年5月20日至11月26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由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呼應第18屆大會主題「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展覽透過在臺灣不同高度與緯度的農業地景調查,呈現人們運用各自的科學知識,為馴服環境帶來多元的建築風貌,目的在讓建成地景與真實土地之間對話,重新向鄉村學習。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築展覽之一,每次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師、設計師和藝術家前來參加。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畫《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所在的普里奇歐尼宮,為前身是古老監獄的特色古蹟建築,策展團隊依據建築空間架構區分為四個展區,分別為:「地景文件」、「擴閾空間」、「影片投影」、「設計提案」。這個展覽不僅探討了建築改裝的技術和過程,還關注了社會和文化方面的問題。

在展覽前行記者會現場,展出作品的一比一試組裝。進入展館,人們會看到一個富有現代感的空間,由大量的鋁板、玻璃和塑料板構成,營造出未來感十足的氛圍,但是,仔細觀察後,人們會發現這個空間其實是由許多傳統建築材料改裝而成。這種改裝方式不僅體現了建築師對傳統建築的尊重和保護,同時也展示了現代建築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策展人曾瑋策劃前強調價值說,企圖拋棄後殖民、全球化與後現代的論述方式,從教台灣育紮根,從「from garden to field」的角度,除了展現建築的生猛與柔軟,使有機物與無機物成為共生體,隨著這些不確定性不斷演化,變成一種重新閱讀台灣建築的機會。

在策展方式上,首度採取「教學聯盟(Teaching Alliance)」的共同參與模式,除了與建築教育現場緊密結合,規劃由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師生共同完成展覽的重要作品,同時也邀請國內知名建築學院:成功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中原大學的建築學系參與,擴大此次展覽實驗與行動的動能,所完成的作品將一同於本屆臺灣館展出。

這樣的瞻前與顧後,呼應第18屆大會主題「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提出對「未來」的見解,認為21世紀的未來可能需要我們踏上迂迴的道路,留意並重新拼湊你我生活周遭因時代進步而遺忘的事物。策展團隊重新回到臺灣的山海之間,從「真實的日常」尋找面對未來的養分。

策展團隊以「剖面」的視角聚焦臺灣不同海拔的農業地景,發現其中存在的「改裝」性格。無論是嘉義外海的蚵棚、嘉南平原上的溫室或是梨山的茶園,都可以說是人類指認、理解並適應自然作用的節氣與時序後,進一步加以「改裝」的構築性回應,並以「協調者」、「二元性」、「義肢」、「內在性」、「中介」、「濾器」六大關鍵字,回應這些發生在臺灣山海之間人們如何與自然衝突、妥協進而共榮的事物,提煉出面對臺灣建築未來發展的可能方法。

記者會上,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策展人曾成德與評審委員吳光庭不約而同指出,1923年柯比意《邁向(新)建築》出版,中間經歷80年代建築在地化的重大改變,到現今2023年一百年間,可以看見台灣建築有股力量,能夠在跨六個氣候帶的地形中,展現構築方式、地景很有趣的未完成狀態。展場屆時也將結合聲音和紀錄影像,使用臺灣環境音採集與新編音樂,及策展紀錄影像,成為可度量時空的元素,讓觀者打開各種感官,感受臺灣真實時空的流動感。

《漁港溫度再部屬 – 廢熱澡堂》曾瑋、謝旻澔

RELATED
STORIES

相關文章

從事藝術工作超過二十多年,仍樂此不疲的胡朝聖因為工作而旅行;但卻也在旅途中透過文化和生活的對照,了解世界也更認識自己。「我喜歡用走路,發現城市的種種,」剛從土耳其度假回來的胡朝聖說,透過土地、食物和人的體驗和比較,對他來說勝過任何觀光景點的打卡和物質享樂。
從第一位投入「藝術玻璃」的華人藝術家,到以「瓷器」翻轉人生創作的「八方新氣」創辦人王俠軍;無獨有巧,這「八方」正代表著天南地北的遼闊行旅和人生體驗的見証。
歷經金融業,不改初衷,勇敢實踐美感夢想的蘇崇文,因為愛上京都,進而毅然遠赴他鄉學習日本茶道與抹茶甜點,今天,在台灣創立「平安京茶事」,這一切,都因為旅行。